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张志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回顾这五次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体、共同富裕、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等,“共同”一词成为高频词和核心词,而且明确提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紧密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宣传和教育
要在准确把握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系统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高度上,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宣传教育,这对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信,对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先后召开民族、宗教、统战、涉疆、涉藏等多个重要会议,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致力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着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更标志着党的民族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开启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的新时代。因此,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和阐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阐述和形成了以“十二个必须”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打牢各民族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础和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外部条件和环境。中国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程度,决定着对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成效。创新推进中国的民族工作,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前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工作总目标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工作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坚定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坚强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发展并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要大力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要在全社会各民族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发展党的民族工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思想、物质、社会、法治基础,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基础平台,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作者系williamhill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全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06-15;原文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